- 邹平
<正> 正是暮春三月,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历代文人骚客留下无数佳句,有“晓色云开,春随人意”的赞春,有“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嬉春,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的伤春,也有“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送春,构成了一道春的风景线。 戏剧在这个季节里也很热闹。于是,我们把这热闹一点点、一滴滴地收集起来,编成寂寞而又美丽的风景线。 马博敏的《大力推进上海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是对戏剧的
2002年05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吴贻弓
<正> 99年4月上旬的一天,金复载、钱世锦两人约我到大剧院见面,和我谈起了有关改编话剧《日出》为音乐剧的想法,并希望我加盟创作的行列,这是我第一次从他们那里听到关于改编创作音乐剧《日出》的计划。 音乐剧以歌舞为主,是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于一炉的舞台艺术形式。它通俗,靠近大众,风格和样式也极其多元化。它和电影一样,是上个世纪最重要且发展最快的艺术成果之一。从上世纪二、三
2002年05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金
<正> 音乐剧《日出》,是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于一体的现代舞台剧,因此,他的音乐创作,有机地综合了歌首剧,轻歌剧、爵士乐和通俗音乐乃至于民谣的一些创作手法和艺术特征。并以此为基点,倾心刻划了主要人物:陈白露、方达生、王福升、小东西等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迁;形象地塑造了潘经理、张乔治、顾八奶奶、胡四。黑三和金八这一反面群体;并以简炼的手法,利用剧情中几个特定的场景(豪华的上层
2002年05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马博敏
<正> 这次全市文艺创作会议是在上海现代化建设进入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上海文广影视体制、文艺创作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召开始终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市委宣传部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面我就上海文艺创作谈几点看法。 ——2001年创作实绩和我们面临的态势 2001年是我国在国际国内取得重大辉煌成就的一年。这一年,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
2002年05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 毛时安
<正> 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看昆剧《班昭》了。我几乎是从剧本到排练到每一次的舞台演出,看着这个戏从无到有渐渐“长大”的。让我感动的是,每次看这个戏都会有新的感悟。每次望着大幕的慢慢合拢,望着合拢前慢慢收光,终于消失在光圈中的班昭,苍老的面容,被永宁二年一个黄昏清冽的寒风所拂起的霜雪一般的满头白发,都会有一种新的期待。像潮水一样久久地冲击、浸泡
2002年05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正> 诉状在入世日递交 阳春三月,人间天堂杭州游人如织,一片热闹景象。然而,比踏春景象更加热闹的还是杭州的媒体。这几天,杭州几大媒体上引人关注的消息是,在浙江乃至全国闻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惹上了官司。而把他们告上法庭的则是与之有着多年合作经历的浙江电大艺术分校教授,一级编剧曾昭弘。
2002年05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 褚伯承
<正> 上海沪剧院根据查文红等优秀教师教育支边扶贫先进事迹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沪剧《上海老师》于3月27日起在逸夫舞台与观众见面。这是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领导下,以院长茅善玉为首的沪剧院新班子上任后推出的第一个新戏。这个戏的创作排练一直得到包括新闻传媒集团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广大观众也早就翘首期盼新世纪沪剧院第一个教育题材新戏问世。 沪剧是一个擅长反映现代生
2002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彭俐
文学艺术的雅俗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文艺界、学术界争议的焦点,这又常常反映在对具体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评价上。“赵本山现象”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本栏所选两篇文章,观点鲜明,或褒或贬,不乏真知灼见,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握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指导原则、审美批评标准等诸多现实问题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2002年05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灿若
<正> 上海歌舞团计划创排舞剧《大将军花木兰》 继成功创排大型现代舞剧《闪闪的红星》之后,上海歌舞团正积极进行大型舞剧《大将军花木兰》的创排工作。舞剧以《木兰辞》和古代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为基础,演绎了1500年前一位奇女子在一支男人的的队伍里的生活与战斗境况。由冯双白编剧、邢时苗导演,杜鸣作曲,青年舞蹈家
2002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岳美缇
,伊然
,黎安
岳美缇老师是我的忘年交,这份忘年交始于多年前的《司马相如》。一直想给她做一个完整的专访,但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反而不知从何处着手,岳老师也从来没有向我表示过想要宣传一下她的戏或人,倒是为了她的学生黎安,她曾经说起希望能多介绍介绍他,给他一些鼓励,这更让我敬重她了。今年,我又看了《司马相如》,主演正是黎安,他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让岳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对黎安并不熟悉,但岳老师常常会提起他,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彷徨或进步,他的情绪及善,无一不牵动着老师的心。我在想,戏曲独特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也决定了师生之间特殊的关系和感情,甚至并不亚于父母和子女,因为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艺术的生命!
2002年05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 刘平
<正> 中国戏剧目前的最大危机,恐怕不是单单培养一代艺术新人,就能撑起中国舞台的天际线的。影视是一门产业的观念,早已被业界认可,然而缘于历史情结的根深蒂固,戏剧产业化之路走得相当艰难。我以为,在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下,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数量的戏剧经理人,乃是进入WTO后开启中国戏剧生死命门的钥匙。但业内重文轻商、甚至抑商的传统旧识不改,吃螃蟹的人
2002年05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傅骏
<正> 前几年,我为《上海戏剧》写过很多越剧老艺术家晚年生活的文章,从王杏花、尹桂芳、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到王文娟、金采风、戚雅仙、毕春芳等等,并且将它们列为“越剧人物剪影”编进《漫淡越剧大观园》一书。原来计划中就有写徐天红的篇章,因为徐天红既是“越剧十姐妹”之一,又是越剧老生演员中成名最早、影响很大的重要人物,在越剧艺术发展史上曾经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2002年05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 王鸣剑
<正> 从戏剧形式的流变上来看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剧作家在表现旧家庭的矛盾与腐败时,多以血缘伦理纠葛为轴心来设置剧中人物,以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早期陈大悲的《幽兰女士》,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白薇的《打出幽灵塔》,成熟期曹禺的《雷雨》、《家》等,概莫能外。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关系有关。中
2002年05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尹永华
<正> 被称为自萧伯纳以来英国二十世纪最重要剧作家的品特,毕业于顶点的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表演系。他也曾做过多年演员,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写于1978年的《背叛》集中体现了品特戏剧一贯的艺术特色,同样的关注生活,感受人生,品特却没有萧伯纳作品中浓烈地批判气息。品特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间最为日常化的那一部分,他轻轻地触摸日常生活并在舞台上细腻地
2002年05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 邵永平
<正> 众所周知,《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先生笔下的言情小说叙述的是三十年代,在北京天桥上卖唱的鼓书艺人沈凤喜,与大学生樊家树一见钟情,而残暴好色的军阀刘将军强行拆散了这对情人,凤喜被刘将军强占为妾后不堪重重刺激终于发了疯的故事。从框架而论,纯属悲剧。因此,不少剧种相继上演不同版本的《啼笑因缘》,有越剧、有沪剧、有甬剧、有话剧、还有评书评话等等。但用喜剧的样式去演绎悲剧题材实属
2002年05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戴峻翔
<正> 泰州是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泰州出了个梅兰芳,故乡人民于八十年代末成立了梅兰芳研究会。定址在梅兰芳纪念馆的兰圃内。这里是一个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景点,为研究工作创造了优雅静谧的佳境。 梅兰芳纪念馆南坡下近十亩地是凤凰墩下的一片低谷,于1994年8月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建成兰圃。至此,梅兰芳公园一亭、一圃、一馆组成一个精美的纪梅园林整体。
2002年05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张垣
<正> 我从小在农村土生土长,看戏的机会比较少,但由于父亲是个戏迷,从我懂事起,凡是他看戏,就带我一起看,四乡八镇,只要有戏,我们总舍不得错过机会。那时的剧目是清一色的传统戏;有些戏反复看过多次,这样一来二去,潜移默化,我爱上了传统戏,至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梁祝》、《天仙配》等传统戏,从道白到唱词,我几乎都能背出来。 1961年6月,我在江苏省南通水利学校读书,为了庆祝党的40华诞,我班准备排练锡剧名丑吴雅童编的现代小锡剧《错进错出》,此剧讲的是家庭妇女张大妈买菜时错进2元钱当作外快,而她的在银
2002年05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金勇勤
<正> 文化大革命期间,跃上国务院文化部部长高位的于会泳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导演之一的关尔佳,是一对连襟。五十年代中后期,一对姓任的艺术姐妹.先后嫁给他们,从而使他们成了亲戚。那时,于会泳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
2002年05期 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