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2025年,立陶宛著名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于2009年执导的《万尼亚舅舅》首度来华巡演,在《叶甫盖尼·奥涅金》《战争与和平》《浮士德》等剧广受中国观众赞誉的背景下,这位离开我们一年多的导演的旧作再演,不免在观剧时增添了一层怀念的意味。写成于1889年的《万尼亚舅舅》是契诃夫第一部彻底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部剧的副标题是“乡村生活即景”,本质上作者试图探究琐碎无谓的日常生活。在众多导演视野中的《万尼亚舅舅》的舞台视觉和演员表演多呈现出诗意和柔软的特征,而在图米纳斯的导演语汇中,有诗意,但更多的是克制的诗意。
<正>《海鸥》在俄罗斯戏剧界被称为“笑话”,1896年首演于亚历山大剧院。契诃夫避免剧烈的戏剧冲突,构建了看似荒谬单调的生活片段作为对话,剧本背景设在郊外庄园,显得平凡。然而由于当时的契诃夫还年轻,那些知名演员不重视他,导致首演时演员需提词人帮助,因此契诃夫被看作失败作家。不久,俄国报纸出现讽刺漫画抨击《海鸥》。然而,3年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发现了契诃夫剧本的深意和普通人民生活的荒诞与情感色彩,结合“斯氏体系”,强调人物精神生活,打破了旧俄式表演,诞生了新的表演艺术语言和契诃夫式文学的内在生命力。
<正>“我非常确信,我永远离开了。”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莫洛奇尼科夫(Alexander Molochnikov)在接受俄语独立新闻媒体《美杜莎》(Meduza.io)采访时这么说道。自2022年2月以来,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反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作为戏剧导演的他突然变成了隐形人:他的名字从节目册和海报上被撤下,他所导演的作品也渐渐完全停止演出。他在他的祖国逐渐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土壤。在2022年的夏天,他原本打算只是在纽约进行短期进修,进修结束就会返回俄罗斯完成他尚且遗留的工作。然而渐渐地,他意识到,这次原本计划中的进修,却变成了与母国和家人的永别。虽然他在采访中说自己是“移民”而非“留学”,但事实上,他变成了一个在纽约的流亡艺术家。
<正>加拿大音乐剧《我们漂泊至此》受邀作为2025ACT上海当代戏剧节的开幕大戏。该剧在全球37个城市巡演超过400场,于8月30日和31日在上海茉莉花剧场完成亚洲首演。该剧由2b剧团出品,克里斯蒂安·巴瑞导演,汉娜·莫斯科维齐编剧、唱作人本·卡普兰参与制作并饰演“流浪者”。作品融合了民谣、摇滚与克莱兹默(Klezmer-folk)传统音乐元素,与其说它是一部音乐剧(Musical),或许用音乐剧场(Music Theatre)一词更为贴切。该剧采用了现场演奏的音乐会形式,其中的两名乐手同时饰演男女主角,而本·卡普兰既是“主唱”也是主要讲述者,在他们的叙述、对话和歌唱中我们逐渐拼凑出了这个关于家庭记忆、身份认同和跨国族文化的故事。
<正>对现代观众而言,明星被媒体簇拥、被镜头追逐早已司空见惯。而如果这位“明星”是17世纪的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一切便显得格外新奇。法国音乐家德夫·阿提亚(Dove Attia)与导演拉迪斯拉斯·科拉(Ladislas Chollat)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莫里哀的艺术人生。他们联袂打造的法语音乐剧《莫里哀》,于9月12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开启了中国首演。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莫里哀的传记作品,不如将其视为创作者对其艺术生命的一次现代重构。他们有意在莫里哀与当下观众之间搭建情感桥梁,传递梦想、自由与坚持等跨越时代的人生价值。作品并未着力呈现莫里哀喜剧原有的社会批判性,而是以华丽的服饰、绚烂的舞蹈与精巧的舞台机关,再度呼应了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也是由德夫·阿提亚创作)式的精神主题:一位艺术家反抗父亲的人生规划、勇敢追逐梦想,并在挫折中始终坚持创作。同时,导演也通过该剧展现了与这位喜剧大师的深度共情,致敬了所有戏剧从业者。
<正>7月4日到6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022级戏剧教育本科生毕业创作《这个孩子》在上戏新实验空间剧场成功上演。《这个孩子》是法国当代作家导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乔埃尔·波默拉(Jo?l Pommerat)的代表作之一,曾获2006年法国戏剧评论联合会最佳剧本创作奖,此次演出版本基于戏剧翻译家王婧的中文译本,由戏文系副教授李旻原执导,22级戏教全体学生主演。
<正>《大状王》与明清传奇2019年5月,音乐剧《大状王》预演。与如今几乎可算作有口皆碑的版本不同,预演版采用双线结构,剧情在现代、清朝之间跳跃,演员在“看官”和剧中人身份中跳进跳出,穿梭在“戏中戏”桥段中,由“说书人”串联,情节复杂、演出时间长~(2),反响不佳~(3)。经修改打磨,2022年《大状王》大致定型,成为完全的“清代公案”音乐剧正式演出。虽然修改幅度大,却更符合了主创初心:2015年,作词岑伟宗向作曲高世章提议“把《审死官》这个戏变成一个音乐剧”。
本文以音乐剧《宝玉》的灯光设计为研究对象,聚焦《红楼梦》古典文化与现代音乐剧艺术融合背景下的灯光设计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实践复盘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了该音乐剧灯光设计面临的文化融合、叙事凝练与审美突破三大挑战,深入剖析了“写意美学”“东方色谱”“光随乐动”三大核心理念,并详细阐释了水台、智能灯笼、天幕光、书法投影等关键视觉元素的创新运用逻辑。研究发现,该剧灯光设计突破传统框架,以现代灯光语言重构《红楼梦》古典美学,实现了“写意”与“写实”、“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不仅完成了辅助叙事、渲染情感的基础功能,更成为贯穿宝玉人生历程、诠释“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主题的核心视觉载体,为古典文学IP的现代音乐剧改编提供了可借鉴的灯光设计范式。
北京人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曾说,“感谢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他指的是像曹禺、老舍、郭沫若、刘锦云、何冀平等这些用生命写作的剧作家。他们照亮了北京人艺璀璨的星空。一座剧院应当有自己的剧作家。上海越剧院从创设之初便极其重视编剧人才的建设,70年来一代又一代剧作家用笔书写了这座剧院的历史。从创作了《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的徐进,到写出了《舞台姐妹》《早春二月》的薛允璜、《家》《孟丽君》的吴兆芬以及《真假驸马》《梅龙镇》的罗怀臻等等。李莉,从上海越剧院的一名普通编剧到创作室主任再到院长,数十年间苦心孤诣、熬尽灯花,用青春、热情与心血为剧院创作出《送子观音图》《血染深宫》《疯人院之恋》《千古情怨》《秋色渐浓》《甄嬛》《双飞翼》《燃灯者》《山海情深》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实为“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有自己的剧作家,更便于因团设戏、因人设戏,创作出符合院团风格、符合剧种特点的优秀作品。”这是剧作家陈涌泉在年届90的剧作家徐棻的新书《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笔作》发布会上的发言,“剧作家与剧院”就是这样不可分离。本期【青年·戏谈】“大咖vs青年”特辑,对话剧作家李莉,邀请优秀“徐(玉兰)派”小生杨婷娜,共同探讨这一值得交流的话题。
<正>序[1939年春,上海华光无线电学校的进步学生们每人拎着大小不一的行李箱,眼中饱含热情地由四面八方聚拢在舞台前区。程浩南都跟上。众人来了来了。[大家嘻嘻哈哈。程浩南都严肃点,集合。人都到齐了吗?李大胆到齐了!程浩南黄胖!黄胖到!程浩南李大胆!李大胆到!程浩南邬小漫!邬小漫到!程浩南罗家英!罗家英到!程浩南向金喜!向金喜到!程浩南我问你们,我们是谁?众人我们是上海华光无线电学校的进步学生。
<正>2025上海当代戏剧节以“聚合”为主题,邀请了一系列以合作碰撞而产生的剧场作品,汇聚来自中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及印度尼西亚的多个顶尖戏剧团体与艺术家,呈现8部多元合作剧场作品及特别活动,涵盖舞台剧、音乐剧、舞蹈剧场、自助剧场等多种类型。其中,2部作品为中国内地首演,4部为亚洲首演。自2005年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每年都会举办ACT上海当代戏剧节(以下简称ACT),以介绍富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国际作品为主,广泛关注各种不同创作形式的当代剧场艺术。2025上海当代戏剧节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广播电视台指导,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组织承办。
<正>9月12日至10月5日,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在上海文化广场完成了中国首演。该剧开演前便备受关注,吸引超三万观众购票,延续了《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等法语音乐剧在中国的高人气。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创作于法国文学巨擘莫里哀诞辰400年之际,并于2023年11月于巴黎首演。《莫里哀》巧妙融合了原汁原味的法式美学与现代表达手法,生动再现了戏剧大师莫里哀的传奇人生。自首演以来,该剧迅速展开法国全国巡演,160余场演出一票难求,吸引观众超过50万人次,曾获2024年法国音乐喜剧奖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七项大奖,以及同年法国莫里哀戏剧奖最佳音乐剧提名,成为法国音乐剧界当之无愧的又一全新爆款佳作。
<正>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剧(节)目10月17日开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本届艺术节共分为八大板块活动,预计举办各类演出展览活动500余项,共计1200余场。其中,在55台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近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近九成。“首演”之余,还有“独家”加码。戏剧方面,作为开幕式演出,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将作为开幕演出。